孔子对什么?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

发布时间:2023-10-14 06:31:06
发布者:创业者

其实孔子对什么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孔子对什么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
一、侍坐孔子对四人的态度

1、对子路:赞成他的治国志向,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,这属于“其言不让”。

2、对冉有:没有正面加以评论,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,也有一些遗憾。

3、对公西华:认为他低估了自己,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。

4、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。开始便用“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”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,态度谦和、亲切。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,既激发他们发言,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,可见他了解学生,注意引导。他虽对子路的“不让”有所不满,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,只是微笑了一下,没有加以评论;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,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,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,仍耐心地诱导、热情地鼓励。述志后,对曾皙的问题,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。

二、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评价

孔子认为,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:

1、“君子喻於义,小人喻於利”——君子处事待人是以道义作为参照的标准,小人处事待人是以利益作为考量的依据。

2、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——君子因为依据道义、良知来处事待人,内心光明磊落;小人因为计较利益、得失来处事待人,内心充满忧虑烦恼。

3、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——君子依据道义,内心安定祥和,愿意与他人和睦相处,却不会随便苟同他人的看法(要看他人看法是否合乎道义);小人依据利益,可以轻易地附和、苟同他人的看法,但是内心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(内心并没有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意愿)。

三、孔子对冉有,公西华二人志向的评价是什么自已话说

1、冉有——治理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”的小国,“可使足民”,不过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”.

2、公西华——在“宗庙之事,如会同”时,“愿为小相”.

3、冉有————知其不可而为之————叹之————谦虚

4、公西华————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————惜之————更谦虚

5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6、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,晚年修订六经(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)。去世后,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《论语》。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。

7、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,在世时就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其人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,祭祀孔子的“祭孔大典”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

四、子路公西华侍坐孔子对弟子的态度

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,为他们的未来着想,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,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,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,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,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。

五、孔子对仇人的态度

1、圣人孔子对仇人的态度是不共戴天。孔老先生指出,无论对任何人都要心存一份尊重和起码的礼貌,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想,但是我们本身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,不忘初心,不违背本身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。但是面对仇人的态度是决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上。无论在集市或朝堂等任何地方,只要遭遇到仇人,应该迅速动手杀他。

2、“寝苫枕干,不仕,弗与共天下也。遇诸市朝,不反兵而斗。”
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小炎智能写作工具可以帮您快速高效的创作原创优质内容,提高网站收录量和各大自媒体原创并获得推荐量,点击右上角即可注册使用

小炎智能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