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,(通用2篇)

发布时间:2024-06-09 07:52:43
发布者:网友
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,(通用2篇)(图1)

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(篇1)



原文与翻译:《离骚》第二段

原文摘录
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
翻译解析

天命贵胄,伯庸之后

在这一段中,屈原追溯自己的高贵出身,自称为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裔,强调自己血统的尊贵。他提到“朕皇考曰伯庸”,这里的“朕”是古代第一人称代词,并非专指皇帝,表达了屈原对自己先父伯庸的尊敬与怀念。通过这样的开篇,屈原树立了自己作为贵族、君子的身份,为后文的申诉和感慨奠定了基础。

吉时诞生,赐名寄意

接着,屈原讲述了自己出生的吉祥时刻:“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”“摄提”是中国古代星象学中的一个星次,这里象征着天文历法上的特定时刻;“孟陬”指的是正月,而“庚寅”则是具体的日期。通过这些精确的时间标记,屈原强调自己是在一个被上天眷顾的吉日里诞生的。随后,他讲述父亲根据自己的生辰八字,赋予了他美好的名字: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”“正则”寓意行为端正、合乎规范,“灵均”则意味着才智出众、品性高洁。这两个名字不仅反映了对屈原的期望,也预示着他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。

本段通过叙述屈原的高贵出身与寓意深远的名字,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豪以及对美德的向往。它不仅是对个人身世的简单陈述,更是对理想人格和命运的深刻寓言,为《离骚》这部伟大诗篇奠定了一个崇高的起点。屈原通过对自身出生与命名的描绘,巧妙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,为后文中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埋下了伏笔。

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,(通用2篇)(图2)

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(篇2)



原文段落:哀郢

皇天之不纯命兮,何百姓之震愆?民离散而相失兮,方仲春而东迁。去故乡而就远兮,遵江夏以流亡。出国门而轸怀兮,甲之鼌吾以行。发郢都而去闾兮,怊荒忽其焉极?楫齐扬以容与兮,哀见君而不再得。望长楸而太息兮,涕淫淫其若霰。

翻译及解析:

哀郢之情:天命无常,民生多艰

“皇天之不纯命兮,何百姓之震愆?” —— 天道似乎并不总是公正,为何让无辜的百姓遭受如此沉重的灾难呢?这里,屈原以疑问开篇,表达了对苍天不公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。

“民离散而相失兮,方仲春而东迁。” —— 百姓四散逃难,甚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被迫向东迁徙,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,更是家园丧失、生活破碎的象征。

流亡之路:背井离乡,沿江而下

“去故乡而就远兮,遵江夏以流亡。” —— 诗人自己也不得不离开熟悉的故乡,沿着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亡。这一路上的风餐露宿,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煎熬,更是心灵上的无尽苦楚。

“出国门而轸怀兮,甲之鼌吾以行。” —— 出了郢都的城门,心中充满了悲痛与不舍。在清晨鸡鸣之时,我踏上了这条不归路。这里,时间的选择(甲之鼌,即凌晨)更添离别之凄凉。

楚江泛舟:哀君难复见

“楫齐扬以容与兮,哀见君而不再得。” —— 在江上泛舟,船桨齐动,看似悠然,内心却满是哀伤,因为我知道再也无法见到那位明君了。这里的“君”,既可指代楚王,也是屈原理想中的明君形象,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。

长楸之叹:泪如雨下,无尽哀思

“望长楸而太息兮,涕淫淫其若霰。” —— 回望那长长的楸树,不禁深深叹息,泪水如雨滴般落下,密集如同细密的雪珠。这一幕,将屈原内心无尽的哀愁与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,长楸成为了他内心哀伤的见证。

通过这一段文字,屈原不仅抒发了个人流亡的哀痛,更深刻反映了楚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,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无奈。《哀郢》以其深沉的情感、细腻的描绘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家国情怀的杰出篇章。



离骚第二段原文及翻译,(通用2篇)(图3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小炎智能写作工具可以帮您快速高效的创作原创优质内容,提高网站收录量和各大自媒体原创并获得推荐量,点击右上角即可注册使用

小炎智能写作

相关新闻推荐